买砧板、蒸笼、菜刀,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厨具,你们都会去哪里买?
刚来港时的我,人生地不熟,解决大型家具都费劲呢,谁还管得了这些细微末节的厨具。
当然是逛家具时在宜家一站式搞定。
对于厨艺不精、不怎么在厨房流连的我而言自然够了。
然而那时天天在厨房泡着的室友,却对我买回来的这些工业流水线下的厨具充满了嫌弃。
菜刀不好用,对于做饭的人来说那可真是一件大事。
然而在当时甚至没有解决方法,我试图在淘宝集运解决时居然发现无法下单刀具。
室友最后只能凑合着用,还好一年港硕很快就过去了。
室友回内地了,而那个厨艺不精的我在香港时间久了,也开始学着自己做饭。
终于体会到室友在厨房用着破刀破锅破铲时工具不给力的无奈。
后来在街道闲逛时,惊讶地发现有一条街:上海街,也被称为厨具街。
这条街上卖厨具的店都聚集起来,自成一体,形成一条颇具规模的小街。
许多百年老厨具店在这条街上都名声在外,许多店主一代代传承,一家人只做一件事。
在上海街闲逛时,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堆满了砧板的架子。
这家店难道只卖砧板吗?
走过街角,才发现,哇!好大一家店啊!
原来是一家“砧板”老字号,到现在已经开了60多年了。
前期是卖砧板为主,慢慢随着时代变迁,也是各种厨具都集结到店里卖。
看着这些具有木头纹理,特厚的砧板,我的思绪飘回了内地老家。
想起来放学回家时,老小区里大家开饭的时间都差不多。
闻着家家户户的饭香,听着外婆在厨房剁排骨时让人心惊肉跳的一声声“惊雷”,回忆里的排骨肉汤也跟着飘香。
那时候家里用的砧板一定都得是厚实的,一用就是几代人。
砧板的木头好像年轮,就像这家砧板店里卖的一样。
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花纹,摸着木头的质感,回到现实世界。
再想想现在香港家里厨房中放着宜家买的那块薄薄的、嫩绿色塑料质感的破板子……
在外漂泊的我,自是不会自己剁排骨,别说是排骨肉香啦。
而那块塑料砧板,每每要切个玉米,也都费劲。
我家的厨具,“剁”玉米让人心惊肉跳,也不能光怪那薄砧板,说不定菜刀才是大问题。
沿着上海街再往前走,是一家专门卖刀具的店。
电影《香港制造》里有一幕,混混男主想重新学好,去刀具店找工作。
一排排明晃晃的刀具叮铃哐啷,就是这家店。
电影中老板对古惑仔有着异于常人的宽容和接纳,教古惑仔们识别一排排各有特征的刀具。
更小众的是蒸笼店,蒸笼相关产品打响了全店的招牌。
有多专业呢?钢蒸笼、“钢隔粉筛”、包粽神器、上海小笼包笼,竟然都是不同的门类。
诶,别急,思路打开,除了铁蒸笼,竟然还有售卖传统古老的铁皮信箱。
有意思的是,他们家店有一个专门的网页。
这具有典型中华传统特征的竹蒸笼上面放的是五颜六色的甜甜圈,打眼的照片在店铺主页显示着。
一瞬间,东方与西方的习俗交叉,过去与现在交相呼应,让我有种在时空隧道的穿梭之感。
不只是这家店,这条街都让我有着这样相似的恍惚感。
平时穿梭于钢筋水泥混凝土之间,在香港这个人人都行色匆匆的快节奏都市,人情味古老的痕迹竟然也处处可见。
就在店铺对面,两层的老式唐楼挂着“押”的牌匾。
如果你留意看,会发现其实香港现存着许多当铺,无一例外都是这种好像蝙蝠张开翅膀的样子。
再细细一想,现代人看到黑黝黝的蝙蝠都是一副避之不及的态度。
而道光年间就出现的当押店怎么会用如此彩色红绿相间的蝙蝠做招牌呢?
而现在的香港,财务公司比比皆是。
这个起源于1940年,现在仍风风光光有着三层楼的德生大押,以及香港其他零零星星的当铺又靠什么维持生计呢?
这两个问题,我们在评论区蹲一波答案。
同样古老的一家铺头在不起眼的巷道里。
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奶奶坚守着父辈留下的一件更加古老的、甚至现在已然不常见的物品——秤砣。
我路过时,奶奶正听着咿咿呀呀的广播给秤砣上色,一个一个用墨汁粘上颜色后挂在一旁。
纯手工上色,这让我更加好奇,现在秤都没人用了,她怎么还不退休,仍在工作呢?
除了制作秤砣,也有各种材料制作的砝码、算盘,奶奶还会帮忙为老顾客修理旧秤。
一晃眼,这家老店也开了90年,是香港最后的一家传统秤铺。
后来再经过,看到这家店铺也会偶尔关门。
不知过了80多岁的何奶奶这一辈,这家秤铺还会不会坚持下去呢?
这些生活中的工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遗忘。
但是总有的东西,从古至今热度从来没有消减过。
比如玉器,一代代人到了一定年龄,总会在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玉器市场上从手工到机器制作,独立设计师也会加工合作,从购买原石到设计雕刻加工。
果然古老的物件想要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找到历史位置,还是要找到与之契合的群体。
手工艺在文化传承上通常被用来做宣传居多,而它们实实在在贴地传承的效果却让人唏嘘。
又像是曾经香港街道上彻夜长亮的灯牌,其中许多都由手工打造,背后有一连串的故事。
现在却已经被搬进了西九文化区的展览馆中。
趁这些匠人们的手艺还未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之前,快抓紧去看看吧。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
/本 文 作 者/
卡米迩尔
上山下海,仗剑天涯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投稿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Ro_salie
香港街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