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硕”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我已经从香港硕士毕业好几年了。
乍一听这个词,确实心有戚戚焉。
马上回想起开学第一天,我跃跃欲试、准备好积极融入各国同学组成的“多元文化”环境……
然而现实是由于申请的硕士专业偏文科,全班百分之80以上都是“黑长直”的内地妹子。
虽然当时本人也是一枚“黑长直”的内地妹子,但看到这么多和自己相似背景的人,来上一门和“多元文化”有关的课程时……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点儿水”。
由于家里经济水平有限,我在大四决定出境留学的时候,没有找动辄两三万的中介。
而是自己摸索着DIY(do it yourself)申请学校。
自己申请由多个任务组成:第一块是选校,第二块是选专业,第三块是网申材料准备。
关于选校,我原本最想去的是美国,但是查了一通发现美国最难申请,原因有三:
1)需要GRE成绩。
众所周知这个考试比雅思托福难不少,这是一道筛掉很多人的坎,而我当时只有一份7.5的雅思成绩。
2)花费也最高,一年仅仅是学费就至少要准备40万左右。
3)学制比英国和香港长:适合我的美硕专业最短也要读两年。
我的工科专业水平还可以,但硕士想换个专业。
实力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读不了研究型硕士(因此拿不到一个月一万五左右的工资)。
那就读个授课型吧,省点时间也省点钱。
当时“水硕”的说法还没流行,我只想出去读书,同时尽量省点钱。
总之,研究半天后我才发现自己能去的似乎只有香港,连英国也够呛。
因为英国虽然也有很多一年制课程,但是很多专业的学费是香港的两倍。
比如我要读的一个文科项目,香港学费七八万即可。
而英国仅仅学费就要15万,生活费的预留更比香港高一截。
而文科是相对理工科、金融等,最便宜的项目了。
当然现在看来,读硕士还可以选择德国法国北欧等地的学校,有的免学费、整体更便宜。
但我不愿再适应一门新小语种,且考虑到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毕业后可以整合大湾区人脉,对以后工作发展更易形成规模效益,因此最后选择了香港。
顺便一提,本人是大三才决定申请学校。
但是大一大二因为经常逃课(在图书馆沉迷书海),有几门课成绩较低(六七十分)。
所以为了刷高分数、提高胜算,我不得不在繁忙的大三大四,重新修读两个大一的课程。
叠加起来,真是累得够呛!
现在很多学妹学弟,在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要留学,有的更是中学时代就已经有所规划。
甚至有些“鸡娃”父母已经卷到从孩子幼儿园就有意安排各种活动,组建各种leadership项目。
目的就是为孩子的常青藤之路添砖加瓦。
娃开不开心另说,但提早规划的确比临时起意,成功率高得多,也有更多机会试错。
关于选专业,由于我不打算继续读本科专业,因此需要一边从各个学校官网筛选其他适合我的项目,一边还要重新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因为本科选专业的时候太懵懂,所以选择研究生项目仿佛是给自己二次投胎的机会。
最后,我筛选出香港理工大学的汽车工程专业、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专业、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个与多元文化相关的专业。
陆陆续续,我居然靠“摸着石头过河”的申请、顺利拿到所有申请学校的offer。
多年以后,当我帮助多位学弟学妹申请到硕士项目之后才明白,以我当时的学术背景,其实本来就胜算很高。
从就业角度,长辈们都建议我选择汽车工程或者翻译。
但已经在“人生规划”这条路上独自启航、数次崩溃又愈合、独自经历裂变的我知道:
从今以后,一切都由自己做主。
我很快就选择跟随内心,读一个没人看好的文科类授课项目。
到了才知道,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课程,那一届同班同学没有一个外国人,连本地人也只有寥寥几个。
事实上,内地人里面,连男生都只有两三名。
一瞬间,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连上课都有点抗拒了。
我们每个学期有四门课,一共只有两个学期。
需要做的就是每门课最后递交一份英文论文即可,字数要求也不算多。
对比鲜明的是,与我同宿舍的两个女生读的是同个学校的语言学,同样是一年制硕士。
但她们每天早出晚归、为了日常课堂作业哭爹喊娘,考试前反而有说有笑、平静如水。
而我则相反,整个学期都游荡得像个闲人。
只需在学期末DDL死线将至又憋不出论文的时候“濒临崩溃”两三次即可完成学位。
所以当我听闻“水硕”这个词的时候,立马想到自己,而不是两位室友。
但即便是我读的这个专业,时隔多年,我发现它好像也并不“水”。
原因很简单:课程本身也非常有深度。
原来,这种课程给人的转变并不是“很快就能从社会里挤出钱来的”款式。
而是对人整体社会见解、世界观的完善。
在上那些课程之前,我过度关注自己,从未退一步审视和关心过我们所处的社会。
对整个世界的运作是“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
但通过教授们对各种社会现象从外到里剖析,我匮乏而无趣的人生里第一次反思了过往种种经历以及社会现象。
比如为什么我们的社会重视并推崇婚姻和家庭?
这些常识般的体系最开始被设计的时候,是满足了谁的需求?
了解答案后,我自然会重新审视婚姻的意义。
也不再理所当然地认为婚姻就是一个人一辈子必须达成的某种目标。
它反而只是一种选择。
又比如LGBT群体(性少数群体)在内地较少,并且常常不受认可。
说实话,我在根本不了解这个群体的基础上,只因为大众都冷漠对待,所以自己也跟着带有偏见。
但在某堂课之后,我对这个群体也有了改观,对过往视野的局限也有了新的认识。
Photograph: Yan Zhao/AFPHong Kong Pride Parade 2018
再比如,融入大众真的最好吗?何谓“正常”、谁来定义?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跟着大部队,读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
这期间只需要读教材需要的文本,从来不需要真正了解社会。
我更是从小被教导“小孩没必要知道那么多”,仿佛活在温室、思想也被禁锢在金钟罩里,以充满家人关爱的名义。
而当我硕士毕业,选择继续留在香港工作,直到最后换领永久身份——
这期间,从对这个社会一无所知、到主动突破自己的温室、并建立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个学位的意义又有了新的诠释。
当然,也有很多同学毕业后返回内地工作,一个香港的硕士学位依然能带来很多人才引进和落户的便利。
无论如何,当网络上流行各种热搜和流行词汇(譬如“水硕”)时,我在那堂专业课上学到的最重要一点便是:
对于媒体中传播的任何内容,在允许自己被带动情绪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它是由谁管理发布的,又是以什么目的“选择了”被流传到大多数人的眼前。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
/本 文 作 者/
大猫咪
像派大星一样活着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请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投稿或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Ro_salie
水硕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