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男,35岁,天秤座,一枚外资企业财务农民工,爱好旅游。
虽然Base在上海,但是被迫得益于公司的全球内部调动计划,在过去5年有机会在瑞士、美国和新加坡都工作生活过半年以上。
美国棕榈泉
突然的选择
2020年初,我的部门头头和人力资源总监开始给我吹风。
问我未来几年要不要内考虑更长期的海外assignment,这样晋升空间更大。
当时他们给我的选择有英国伦敦,新加坡,以及香港。
眼看这次调动是势在必行了,我开始了天秤座艰难的选择。
思前想后,我首先排除了英国。
当时伦敦的生活成本除了房价以外还不像现在这么可怕,但是脱欧给其带来的不确定愈演愈烈。
果不其然,这几年听得最多的就是在英国的朋友们吐槽天价生活账单。
还有就是因罢工而受影响的公共交通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然后我在新加坡和香港之间纠结了一下。
我之前在新加坡工作生活过一年。
从生活的便利性和历史文化的熟悉性等各个角度,新加坡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因为在那里生活过一年,我觉得新加坡的生活缺乏一些层次感。
虽然地处赤道,不管是去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旅行都非常方便。
但是那里的气候常年一样,可能正因为如此,很难让我这个天秤座保持新鲜感。
所以哪怕是那里有全世界最好的飞机场,最后也没能留住我的心。
新加坡住所的夜景
最后就剩下了香港。
人也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做出选择的时候表面看是经过了优点缺点的客观分析;
但是实际上往往是主观上先有了倾向,然后在分析的时候就去进行选择性考虑。
香港房价、生活成本高,居住环境狭小这些缺点在我眼里顿时都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申请去香港
考虑了大半年,在2020年底我终于开始着手申请香港工作的签注。
正常来说,有公司担保,直接申请香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会非常的简单。
但是我偶然了解到专才的签注是和公司绑定的。
如果雇佣关系发生了变化,就需要重新申请,否则会非常的被动。
就是这一丢丢的不确定性让我萌生了新的想法。
既然决定了来香港工作生活,为长远考虑,我想要一个更加灵活的居留办法。
于是优才计划进入了我的视野。
对我来说,优才计划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不受到雇佣限制,在签注有效期内可以确保在港生活的稳定性。
我试着按照优才要求自己保守打分100,超过了80分的最低要求,顿时感觉已经是香港人了(并不是)。
说干就干,在和公司沟通后,我善解人意的上司一边调侃着我是不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准备到了香港就跳槽;
一边同意了我的想法并且表示会尽力配合。
而这一决定,让现在的我给当初的我在梦里磕了无数次响头。
为了确保申请万(心)无(理)一(安)失(慰),我开始接触几家搜索引擎推荐的中介公司。
然而,这些公司热情高涨的销售代表给我的感觉都非常浮夸。
除了一顿猛吹香港身份的好处,就是还没深入了解我的情况时就拍着胸脯打保票说申请一定可以通过。
“亲,香港身份税率低哟。”羊毛出在羊身上,税剩下的钱我分分钟在其他地方花掉。
“亲,香港身份小孩15年免费教育哦。”问题是我没小孩,有小孩我还会满世界跑吗?
“亲,香港特区护照可以免签168个国家呢。”是168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要7年后申请永居才能申请特区护照吧。
说实话,其实这一点对于热爱旅行的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七年给我的感觉还很遥远,并不是我来港的决定性原因。
真正让我决定来港的原因说出来不怕人笑话,是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也是当初潜意识里就选择了香港的原因。
作为学生时代很早就接触外网然后在海外长期工作生活过的人,我自己经历了从“恨国”到“自干五”的心路历程。
可能是随着年纪渐长,家人慢慢老去,以前有一颗总想润出去的心,现在却更想离家近一些。
大型中介公司流水线式的推销后,我的保险经纪给我推荐了几个小机构。
这几个小机构都在内地,虽然申请材料可以邮寄,但是总感觉缺乏和香港的联系,心里不踏实。
然后朋友给我推送了在香港的邓老师。
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实在,而且有同样海外生活经历的我们有着非常相近的三观。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材料准备工作之后(此处省掉一万字),2020年底,邓老师帮我递交了申请。
部分申请材料,对于财务农民工来说so easy
时间来到了2021年下旬。
这期间邓老师不时地联系我跟进申请进度,同时也向我介绍香港生活的各方面情况。
我等得有点心里没底儿,邓老师安抚我说结果应该快出来了。
如果到2021年底还没出来,可以再考虑其他方案。
果不其然,国庆节后不久,我收到了优才计划通过的确认信!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我准备奔赴香港的前夕,香港经历了一波非常严重的疫情。
很多家人朋友纷纷劝我不要这个时间去香港。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我还是在返回内地通道被挤爆而进入香港通道空无一人的深圳湾口岸,迈出了去香港的第一步。
空无一人的深圳湾口岸香港这边
还记得我之前提到我是放弃了专才,办理优才的决定吧?
就在我香港生活按部就班进行了小半年的时候,因为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我所在的公司也开始了规模不小的裁员及降薪计划。
与其被动等待被裁,我主动联系部门领导,表达了我自愿接受公司的裁员。
并且因为我的工龄和公司谈了一笔非常可观的遣散费用,足够我至少一年不用工作。
正是因为我的优才身份,让我可以有这样选择的自由和底气。
在给自己放了两个月无忧无虑没有邮件没有工作群信息的长假后,我也成功找到了下家,继续着我的港漂生活和工作。
抬头总能看到风景
每个人选择来香港定居的经历都不一样,我的故事可能是众多港漂中的非典型。
但回顾这一段看似波澜不惊的经历,其间也是经历了不少辗转反侧不眠之夜的纠结。
当然纠结过后的云淡风轻又是另一种境界。
我曾经问过新东家的外籍老板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外国人一样因为香港严苛的清零政策而搬家去新加坡?
他说,“疫情的影响和不便一定是短暂的,它终将会过去。
如果我碰到了这样小小的困难就选择逃避,我给我的孩子们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呢?
你看2019年香港的社会风暴不也就过去了么,疫情也终将会过去。”
“嗯,希望如此”我答道。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